晚唐

〖晚唐〗

第996章 谁得利谁嫌疑

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虽然这样的制度,会照成一些弊端,比如一些贤相可能得受制于任期,任满之后不得续任。但李璟认为,把官员的任期缩短,也还是利大于弊端的。把整个官制弄的流动起来,这会大大增加中央和君主的集权,防止出现权相,或者各部衙职能下降的危害。同样的,这也是增强君主权威,平衡秦藩官制设定中诸相权力很大的一种方法。

在李璟如今的权威之下,这新的改革很快就颁行下去。

崔芸卿调任到了辽西行省任总督,保留同平章事的宰相荣衔,和太傅的荣衔,但不再是政事堂会议成员,也就等于不再是真正的宰相。尚书右仆射李振,则被调任中书省门下左侍郎之职,按新制度,三省的六个主官都直接就是政事堂的参知政事,是宰相。因此,李振依然是真宰相。不过从尚书省转到门下省,他也从次相位置离开,制度规定,首相由尚书省左仆射担任,次相由尚书省右仆射担任。

新的尚书省左仆射之职,李璟提名由郑从谠担任,次相之职由郑畋担任。这个拜相结果,让不少人都大为惊讶。二郑虽然在天下名望极重,但他们毕竟是李唐之臣,投奔秦藩时间并不久。秦王居然直接拜二人为相,而且还分别任首相次相,主掌尚书省这个核心中的核心部门,他们很难不震惊。不过许多人马上想到,年前郑从谠和郑畋都被李璟授为东北新设行省的总督,到现在,这个任职刚满一年。可从制度上来说,二人却是有地方行省总督的履历,是完全符合三省主官须先有行省总督履历的。并且二人上月从东北调回燕京,都还在六部中各担任了一个月的尚书职。从制度上来看,他们的拜相没有丝毫的问题。但从另一边可以看出,这是秦王早就谋划好的,为了让他们拜相,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为他们铺路了。

新一届的政事堂成立,这一次共有十三名大臣得授参加政事,拜为宰相。三省六名主官,加上六部中的史部、户部、兵部三部尚书,以及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各两人,一共十三名宰相。而核心部衙中的内阁,却在新制中规定是不得拜相的。内阁本身的作用就是为了平衡相权,因此,内阁不得入政事堂。不过内阁的权

第996章 谁得利谁嫌疑 (第2/3页)

方行省担任总督职务。

这是一个严格的规定,三省的主官,得先有地方总督的任职履历。然后得在六部中担任过尚书主官,之后才能拜相成为三省主官。拜相入三省后,第一次可以连任两届,最多十年。然后必须得转任三省中的其它二省,或者转调地方行省。第二次中央三省主官只能担任一届,届满就得离职,或者调入地方,或者加荣衔成为秦王顾问,不再理具体实务。

对于其它的中央主要官职也几乎如此,内阁成员更是只能从学院和书院中选任德高望重五十岁以上者,任满最多两届就不能再连任。

而分掌兵权的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兵部三衙,更是严格规定不得连任,五年期满,就得三衙对调。

阅读晚唐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(www.washuwx.com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
相关推荐